>>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3 -> 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 -> 要闻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宁夏】
千年古渠 : 流润千秋 惠泽至今
——美丽新宁夏系列报道之十五
2023-11-24 08:14:12   
2023-11-24 08:14:12    来源:宁夏日报

东干渠开闸放水的场景。

  位于贺兰县丰庆西路以北的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总建筑面积9900.94平方米,展现“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的地域文化特色,设置七个主题展厅,结合对宁夏古灌区自然特征中“河、山、沙、田”元素的提取,通过建筑、环境、景观等综合手法营造出“宁夏山水”的景象。

  秦渠缓缓流经吴忠市利通区。秦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又名北地东渠、秦家渠,是河东灌区最大最早的干渠。

  渡槽又称高架渠、输水桥,也叫过水桥,这种传承千年的水利工程是一组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

  唐徕渠静静流淌,作为银川市兴庆区与金凤区的分界线,它犹如一条丝带蜿蜒穿过城市。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宁夏平原2000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减少了黄河宁蒙河段冰凌的危害。

  典农河湖水充盈、鸟类翱翔,成为塞上湖城流动的美景。

  黄河水平静舒缓地流经银川平原,滋养着两岸的湖泊湿地和千里沃野。

  10月20日,随着唐徕渠唐正闸的开启,奔腾的黄河水一路穿越灌区,为农田进行灌溉和湖泊湿地生态补水。随后的几天,固海扬水、红寺堡、盐环定三大扬水陆续开机上水,沙坡头灌区各干渠、河东总干渠等11月1日开闸放水……宁夏引黄灌区一年一度的冬灌渐入佳境。

  粮食不冬灌,受冻又受旱。冬灌在宁夏引黄古灌区延续了千年,尤为重要,不仅给大地盖上了保湿“棉被”,也是中南部干旱带水库、蓄水池补水,保障冬春季节人畜饮水的必要准备。

  与夏秋灌不同,冬灌期间的黄河水一反温柔与克制的脾气,在渠道里如张牙舞爪的巨龙,一路挟雷裹电,向目的地咆哮而去。而“喝饱水”的银川平原也会呈现各类美景,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样的瑰丽来自黄河水与大地的拥抱,是一条一条奔流不息的古渠让生命在交互中爆发。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设立北地郡。公元前211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安置在所辖四十四县之一的富平县(今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附近)等地,实施军民屯垦,拉开宁夏平原引黄开渠、兴修水利的建设序幕,这一时期开挖了著名古渠——秦渠。西汉时期,汉武帝还进行了3次大规模内迁移民,与当地民众大举屯垦挖渠,在北地郡、安定郡等地开凿了汉渠、汉延渠等渠道,渠道灌溉和屯田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唐朝,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渠主要有薄骨律渠、特进渠、汉渠、光禄渠和七级渠5大干渠,汉渠有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尚书渠等8条支渠,形成了干渠南北贯通、支渠纵横的自流灌溉系统。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副河渠使郭守敬随中书左丞张文谦“行省西夏”,督责地方官员率民众限期“兴复滨河诸渠”,共修复疏浚兴、灵、应理、鸣沙等四州主干渠12条、支渠68条,使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宁夏平原灌溉农业重现生机。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屯田,修复元末战乱毁坏的灌溉渠道,加快了水利建设步伐。清代,推行“地丁合一”制度,将“开渠辟垦”为“务农之本”,奖励开垦,大兴水利,宁夏平原旧渠改造声势浩大,新渠开发规模空前。

  宁夏平原水利建设从未停止过向前迈进的步伐,历代开凿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引黄古渠至今仍在汩汩流淌、惠泽塞上。

  宁夏秦汉渠管理处处长周小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多次对古老干、支、斗渠进行裁弯取直、改造扩建,增建渠系建筑物保障供水,现宁夏引黄灌区范围达1.29万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982万亩,与都江堰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并称为中国四大古灌区。如今,宁夏引黄灌区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界,将其分割为上游的卫宁灌区和下游的青铜峡灌区。

  “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万井稠”“汤汤南去劳疏筑,惟此分渠利赖多”等诗词是对千年古灌渠最好的描绘。长渠流润、汉渠春涨、西桥柳色等美景先后列为明清时期宁夏八景、广为流传。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的14条古渠系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实现了宁夏世界遗产“零”的突破,让宁夏千年古渠风采享誉世界。(记者 裴云云 马 楠 王 洋 文/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